药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创新药破局之样本君实生物的三重预期差 [复制链接]

1#

年是中国医药产业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仿制药时代。“模仿式创新”,就是一个在已有靶点和机理的基础上,不侵犯原研药专利的同时对新药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寻找作用机制类似、具有新治疗效果的药物的过程。这是中国创新药第一次进化的大环境,抓手是FastFollow(快速跟进)。

年-年,是中国创新药崭露头角的时代。年,贝达药业(SZ的埃克替尼作为中国最早获批上市的国产创新药,成为医药界的一股新鲜血液。年前后,百济神州(HK、信达生物(HK、君实生物(HK和再鼎医药-SB(HK等专注创新药研发的新一代生物医药公司相继创立。

下一个十年,中国医药公司必须有更高的追求,再次进化,从Me-too到BestinClass(BIC,同类最优)甚至FirstinClass(FIC,同类第一),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和股东创造价值。

草蛇灰线其实已经显露,PD-1的医保谈判定价只是其一。其二,年6月,君实鼻咽癌研究从上万份投稿中入选有着“国际肿瘤学奥斯卡盛典”之称的ASCO大会重磅研究摘要(Late-breakingAbstract,LBA)并在全体大会做口头报告,这是一项中国医药界的记录,为中国医药界做BIC和FIC坚定了信心。其三,年7月NMPA直属单位“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的征求意见稿,鼓励BIC和FIC新药的导向不言而喻。

朝着向BIC和FIC进化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当前的创新药主力军——新生代生物医药公司?我们认为存在3个预期差。

01三重预期差

宏观的预期差

中国的医药产业必然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趋势,其逻辑与中国工业崛起的逻辑如出一辙。

近50年全球工业体系发生了两次大转移:从美国到日德,再从日德向中国转移,促使产业转移的核心要素是人力成本优势——中国的庞大人口规模之下的技术工人红利和工程师红利。在医药行业,过去20年中国高校大概培养了万和生物制药相关的毕业生,远超美国、欧洲国家和印度的总和,这直接带来新药研发的成本优势。

与此同时,幅员辽阔和人口规模庞大也带来极高的商业纵深。中国是世界唯一一个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任何产品都能在本土生产,产业间的协同进一步降低成本,进而提高研发能力。而在医药行业,最大的规模效应是大数法则决定了14亿人口会产生更多临床入组数据,商业空间更高。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医药企业在本土磨练出核心竞争力之后,会在海外市场有更大的作为。

行业的预期差

拿PD-1举例,媒体总是爱报道行业如何的红海,这需要区分来看:对大部分企业确实是红海,但对于研发能力强的公司其实远远谈不上红海。

原因可以从“广度”、“深度”和“跨度”三个维度来解释:

广度。PD-1是广谱的,可以面向绝大多数瘤种。国内药企在PD-1布局上并不落后于欧美。跨国药厂更倾向肺癌、皮肤癌等西方高发病种,而中国人高发的食管癌、胃癌等病种其在年才刚起步,市场才刚刚开始演绎。

深度。PD-1虽然是广谱的,但在具体的瘤种上有效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达到“全线贯穿”,包括局部晚期、复发/转移、一线治疗和二/三线的系统治疗;2、解决高达70%的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是免疫治疗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能进一步提高适应症能覆盖的病人。

跨度。海外还有广阔的市场,百济PD-1海外权益卖给诺华获得22亿美元,君实PD-1美国和加拿大权益卖给Coherus最高11.1亿美元,信达PD-1与礼来的全球战略合作最高可获得超10亿美元。

公司的预期差

目前第1梯队的创新药公司——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再鼎医药等——各有特点,我们简单的来盘点一下。

百济疯狂上项目,TIGIT靶点进度全球前三,这个项目规模做的很大,市场相信它能做成,给予了最高的市值和估值。它代表了当前市场对中国创新药预期的天花板。

再鼎是License-in模式的代表,从美国生物公司拿开发权,然后利用国内成熟的CRO和大规模病患快速推进项目,然后药品上市。这条套利路线被广泛模仿,预期差空间有限。

信达能力比较全面,尤其是其比较开放,跟跨国药企礼来和罗氏都达成战略合作,善于借势且执行力比较强。四平八稳的信达,最大的预期差在于能否真正成为一家平台型公司。

就君实生物让我感觉挺意外的,年上半年收入21.1亿元,同比增长.8%。这份半年报业绩,收入规模和增速都超过同属第一梯队的信达,但在二级市场上君实的估值却要低不少。另外,比财务数据更重要的是,君实披露的管线,BTLA、IL-21、CD39等一干靶点具备不俗的潜力,若后续的研发顺利,是有机会升级为FIC的。市值与内涵价值不对等,这是君实生物最大的预期差所在。

图:君实生物的研发管线,来源:半年报

实质上,君实生物的预期差,折射着市场对创新药最大的疑惑:BIC和FIC正将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在研发向市场转换的漫长过程中,中国的创新药公司是否有足够韧性与内功。这个问题,以君实生物为样本,值得深究。

02第一性原理

和几位朋友聊了聊,再看了一些投资者对君实的评价,他们对于君实价值的看低有两个核心因素:1、新冠中和抗体遭遇病毒变异的“打击”;2、销售能力未成形。

这两点其实都不是问题:

关于第1点——新冠中和抗体遭遇病毒变异的“打击”,8月29日的君实生物的公告已有披露:

美国FDA已经恢复了此前暂停的君实和礼来的新冠双抗体疗法——埃特司韦单抗(礼来从君实引进的产品)+巴尼韦单抗(礼来和AbCellera合作开发的产品)。今年6月份之所以暂停这个疗法,是因为检测到病毒在美国的Gamma突变型及Beta突变型比例超过11%,并呈上升趋势。

目前Delta突变型占美国所有已确诊COVID-19病例的近96%,而上述联合疗法对Alpha突变型、Kappa突变型及Delta突变型病毒均有效。目前此联合疗法在全球超过12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

关于第2点——君实的销售能力未成形的说法。其实上面已经列过的收入规模和增速已经说明问题,还有什么比财务数据更直观吗?扩大专业销售队伍的规模当然重要,也势在必行。但并不是说人数少就代表公司玩不转销售。

那么,为什么所谓的君实销售队伍未成形,但它的收入放量却能这么直观呢?套用互联网行业的说法是——产品为王,米哈游的《原神》不进一些Android应用商店也照样火爆。君实仿佛有一种魔力,总能以最快的时间研发出效果突出的产品。

不妨来看一下君实生物的里程碑:

在国内。特瑞普利单抗是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包括黑色素瘤、鼻咽癌和尿路上皮癌三个适应症上市。

在美国。特瑞普利单抗是首个在FDA申报的国产PD-1品种,鼻咽癌和软组织肉瘤适应症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其中鼻咽癌适应症获FDA突破性疗法。

在全球。新冠中和抗体为国内首个获得FDAEUA授权的生物药物,与礼来的联合疗法已获美国政府价值2.1亿美元的10万剂订单。

在学术界。君实PD-1适应症鼻咽癌研究从上万份投稿中入选有着“国际肿瘤学奥斯卡盛典”之称的ASCO大会重磅研究摘要(Late-breakingAbstract,LBA)并在全体大会做口头报告,这是一项中国医药界的记录。

图:徐瑞华教授在年ASCO年会plenarysession发言,来源:网络

君实生物取得各种里程碑的背后,是颇具特色的产品逻辑,对应上文所述行业预期差中的“广度”和“深度”:

在定位上,其PD-1产品特瑞普利单抗发力临床急需、国人高发的瘤种,制定了“小适应症+大适应症”齐头并进的临床策略,在中、美等多国开了超过15个适应症的30多项临床研究,所以有了鼻咽癌管线的脱颖而出,这是其“广度”。

与此同时,君实生物以药物和疾病机制为科学基础,寻找能与PD-1产生很好互补作用的药物进行联合用药,实现免疫系统“松刹车”、“踩油门”、“润滑油”的配合,不断提升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目前,以特瑞普利单抗作为Backbone药物(基石类药物),君实生物尝试联合用药合作的外部新药和企业超过30家,自研和引进许多具有和PD-1有协同互补效应的管线,从而形成“骨架血液”:

比如自研的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抗肿瘤BTLA单抗,在美国开展的I期研究中显示出了很明确的抑制T细胞功能作用,与PD-1具有互补作用。TIGIT、CDR产品也是类似,还有用于肿瘤微环境调节的IL-21、CD39,以及ADC和小核酸药物等等,最新披露的44项管线亮点颇多。

比如联合阿昔替尼一线治疗黏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FDA批准直接展开III期临床研究,比如联合紫杉醇╱顺铂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的sNDA获得NMPA受理。

除了采用联合用药提升肿瘤免疫的效果,君实还将其肿瘤免疫产品从后线治疗晚期患者群体,扩展到一线,再往前到围手术期的辅助/新辅助治疗,进度在国内领先,这是其“深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要能快速做出好产品,销售团队一时比不上第1梯队的公司,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对于创新药公司来说,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是其永恒追逐的“第一性原理”,更快更好的开发新药,则是对第一性原理最好的诠释。

我们认为市场更应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