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药企如何谋变研究同仁堂云南白药后, [复制链接]

1#

中医药发展历经千年,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百年老字号企业。然而近代以来,在现代医学等因素冲击下,这些老字号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据商务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约拥有1.6万家中华老字号;到90年代只有余家;而目前仅剩下家,其中中医药行业有90多家。行业经历着持续下滑的阵痛。

转机出现在年。年以来,国家开始大力支持中医药的发展,相继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等近20个国家级政策,把发展中医药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时行业迎来第二曲线发展良机。

动脉网采访调研了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灵兰中医、大经中医等16家中医药企业,从企业管理、中药、中医等多个维度梳理行业发展脉络,完成了《中医药专题报告:中医药老字号的第二曲线》。报告分析了行业第一曲线下滑的主要原因,同时总结出老字号探索第二曲线的十条路径,以期能够激发读者更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以下为报告重要内容节选。

主要观点:

1.造成中医药行业第一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分为内忧和外患两部分。内忧体现在中药的生产、研发、质量监督、药效机理,中医的人才传承等问题;外患体现在现代医学的冲击、患者不信任等问题;

2.医院诊疗人次增速在年触底反弹(3.4%),近四年医院诊疗人次增速差距。年,医院诊疗量增速(4.4%)医院诊疗量增速(4.0%),行业迎来第二曲线发展阶段;

3.老字号企业从深化内涵和拓展外延两个维度探索第二曲线。一方面,通过国企改革、生产现代化、中药追溯体系、中医CDSS、互联网+中医教育等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借助悠久的品牌优势,老字号不断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大健康战略和中药消费化产品是当下的热门方向。

1.中医药的第一曲线转折

老字号企业概况

中医药发展历经千年,留下了一批优秀百年老字号企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约拥有1.6万家“中华老字号”;年原国内贸易部认定的老字号只有余家;目前仅剩下家。根据阿里研究院的老字号品牌发展指数报告,其中只有10%经营状况良好。

中华老字号数量逐渐减少

资料来源:商务部,动脉网整理

目前经商务部认定的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中医药行业约有90多家(占比8%,名单见附录)。在品牌创立时间上,广誉远是现存最早的中药老字号(创立于年),而鹤年堂是现存最早的中医老字号(创立于年),二者都有约年的悠久历史。

中医药老字号代表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资料来源:动脉网整理

第二曲线之路

英国作家CharlesHandy在《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中曾描述,任何有机体,无论是动物、人或由人创造的产品,都会经历从诞生、生长、衰退,到最后结束的过程。S型曲线最开始是投入期,当投入高于产出时,曲线向下;当产出比投入多时,随着产出的增加,曲线向上;到了某一时刻,曲线将不可避免的达到巅峰并开始下降。中医药老字号的发展同样适用于这个过程。

中医药行业和老字号企业在近现代经历了第一曲线转折,而且它在第一曲线掉头向下后才开始探索第二曲线,目前也没有完全做到大幅扭转,但它在近年来仍取得一定成绩。下面本报告将探讨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第一曲线的转折,以及中医药老字号探索第二曲线的具体做法。

2.内忧外患:近现代中医药转折的原因

造成第一曲线转折的主要原因分为“内忧+外患”两部分。“内忧”体现在中药的生产、研发、质量监督、药效机理,中医端的人才传承等问题;“外患”体现在现代医学的冲击、患者不信任等问题;

2.1中药研发创新不足

中药原料往往来自天然动植物,成分复杂,药物作用原理不清晰。研发新药的过程很难像化学药一样标准化,由此造成中药研发创新不足。同时我国中药在专利保护上也不尽如意,中药秘方大量流失,海外市场被日韩等国抢占。

根据NMPA(原CFDA)的年度审评报告,国药监通过的中药NDA(新药生产上市注册申请)数量占比极小,年仅1个新药获批,而化学药有个。年CFDA也只批准了2个中药新药上市,分别为关黄母颗粒和金蓉颗粒;

近几年NMPA批准的新药生产上市申请数量(NDA,个)

资料来源:《年度药品审评报告》

中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理应成为行业龙头,但无论是在产值上还是专利申请上,都被日韩等国甩在了身后。日本大和综合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全球中药市场份额一年约亿美元,我国仅占10%。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生产一些廉价的中药材,出口到日本、欧洲,然后他们生产成一些高溢价产品。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数量仅为0.3%,而日本和韩国却拥有全球中药专利的70%以上。

2.2.中药质量监督混乱

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年度药品检查报告》,全年发现药品GMP缺陷项,涉及中药饮片的缺陷有项。年,国家药监局对57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飞行检查。其中中药类生产企业38家,共有29家企业不符合相关要求,其中21家企业被收回药品GMP证书,符合要求的共有7家企业,2家企业已无相关生产资质。

年国药监药品飞行检查剂型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年度药品检查报告》

中药材作为农产品的一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产地分布广,生产流程复杂,所以容易发生农残超标、以次充好等质量问题。同时它的标准化程度也比较差,难以衡量与监控质量标准。总之,我国中药材流通行业一定程度上存在“小、散、乱”等情况。中药材难以溯源、中药材产业种植信息不透明、很多药材不符合标准、缺乏严格监管。药材的来源、晾晒、包装、存储、运输等均没有相应的规范。

中药饮片行业近五年被收回GMP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动脉网整理

2.3.中医馆盈利模式单一

根据《中医药馆》期刊的普查调研,全国约有5.5万家中医类医馆,包含国医馆、中医馆和中医诊所三类,行业收入约亿元。国医馆代表了医馆的较高水平,根据对全国家国医馆运营情况的统计分析,国医馆的盈利模式仍以药品销售为主,国医馆平均医师数量10.4人,平均诊室数量7.5间,每年平均营业额万元/店,主要由诊金收入、医技收入、药品收入三部分构成。

国医馆发展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医药物资协会

其中年均药品销售收入万元/店,占比72%。而真正能体现中医师技术的医技收入占比18%,医技项目主要有针灸、火罐、理疗等。诊金收入只占10%左右。中医馆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医生开出的处方,但开药哪里都能开,这导致中医馆缺乏核心竞争力,也难以打造可复制的连锁中医馆。

国医馆药品收入占比72%

资料来源:中国医药物资协会

2.4.中医人才传承困境

优秀中医师一直是稀缺资源。传统“师带徒”模式难以满足每年医院6.3亿人次的诊疗量需求。同时中医师的评级体系也远不如西医完善,目前国家对优秀中医师的评级主要有三级: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

国家卫生委、中医药管理局、人社部在年举办首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共评选了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包括民族医药)的老专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年和年新增两批共60人。

90名国医大师所在单位分布

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动脉网整理

90医院临床,一半在高校教育岗位。截止年底,90名“国医大师”中已有14人去世,在世仅剩76人。优质中医师的缺乏,对“师带徒”的人才传承模式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5.现代医学的冲击

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比较依赖医生的经验。医生的典型做法就是以多年的经验,来为患者下处方。但这种主观经验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靠不住的。

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开始。现代医学属于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告诉我们,临床决策要依赖“证据”,而且这种“证据”一定是一种严谨观察和论证的结果,而非随意地见闻。“证据”即医生在回答一个临床问题之前,对所有的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地收集、评价、整合,得到一个可以切实参考的依据。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差异

资料来源:动脉网整理

虽然在建国初期党中央就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并且在《中医药法》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予以强调,但现实状况是中西医并没有达到“并重”。二者无论是在医疗体系建设、机构规模、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都显示出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格局,中医药倍受冷落。而且有趣的是,临床上70%-80%的中成药都是由西医临床医师开具的。

3.涅槃重生:探索第二曲线的十条路径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众多利好政策,为中医药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时传统老字号企业从深化内涵和拓展外延两个维度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曲线,其中部分企业已经卓有成效,营收和净利润不断增长。

3.1深化内涵:解决药和医的问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自身能力的提升。中医药行业自身主要涉及“药”和“人”两个部分,部分企业针对这两个方面从组织架构、中药流通监管、人才教育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提高自身实力。

第一条路径:国企混合制改革

中医药老字号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多经历过公私合营,甚至最后发展为国企。据中信建投统计,医药行业的国企当中,中药企业占比最高,达到30.91%。

部分中医药国有企业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动脉网整理

部分国有老字号企业正积极进行改革,典型代表如云南白药、广药集团下的白云山、太极集团等。改革路径主要有资产整合重组、股权激励、混合所有制改革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不是单独割裂的,通常是兼而有之,共同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推动企业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

云南白药混改的三个阶段

资料来源:天眼查,动脉网整理

云南白药在吸收合并的同时,拟从二级市场回购股票用于后期实施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回购价格不超过76.34元/股,目标回购总额7.—15.27亿元。根据年5月最新消息,公司目前累计回购股份数量6.5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总金额约万元,完成度不及最低目标的5%。

第二条路径:中药生产现代化

中药的生产过程大致分为中药材原料、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三个阶段。传统制作过程以手工炮制为主,费时费力。随着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大多老字号企业通过自建现代化生产基地、引进流水线、自主研发现代化生产设备。一方面企业能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也有助于产品质量控制。

天士力年5月,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市举行。天士力控股集团以“中国医药·智能制造”为主题的展台,成为了本届智能大会上的亮点之一。当前,立足于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天士力,正在实施以“全产业链质量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中药智能制造升级。

公司自主研发创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速微滴丸机,代表着现代中药智能制造的重大突破,曾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和央视的国家品牌计划。

该设备是现代中药智能化生产的标志性技术装备,其通过电磁悬浮震动和深冷技术,通过滴制盘以4倍重力加速度,从车间四层楼高位垂直滴入18米长的-℃深冷氮气中,瞬间冷凝成固体微滴丸,再迅速升温干燥灌装成胶囊。超高速微滴丸机目前已经研制到了第五代,将原来一条生产线所需操作人员减少了72%。

天士力自主研发的超高速微滴丸机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动脉网整理

这套装备还与生产前端的数字化车间,通过智能化检测、智能化控制,构筑起一个现代中药智能化全流程工业体系。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提高5倍。

除了现代中药,天士力一直在向生物制药转型,这也是其第二曲线的方向之一。年,天士力控股集团子公司“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更名为“天士力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后者专注于生物医药研发,成为一家覆盖多治疗领域的生物药商业化平台。

第三条路径:建立中药流通追溯体系

正如第二章所述,年全国共收回药品GMP证书张,中药饮片、片剂成为重灾区,中药材流通监管体系不健全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近几年商务部开始着手建设“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中药追溯是借助现代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信息进行处理,实现中药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全程可监控的链条形成。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