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慈会账目疑云考的不是智商是诚意
中华儿慈会“48亿元神秘账目”风波,看起来还会继续发酵。12月13日晚间,该机构贴出声明表示,将“请审计、法律和媒体等专业机构,对公众质疑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审查,以便给社会公众全面、系统、详细的答复”。而此前其相关负责人承诺公开的68页银行对账单,则未如期公布,理由是“数据繁多,且都是专业财务数字,即便公开了,公众也不易看懂”。 原来如此。 银行对账单,不独动辄款项进出数以千万计的基金会才有,普通公民日常生活中也难免碰到,其旨在反映大小账户内的资金流转状况,收入或者支出,一笔笔记录在册。此前在与爆料人@落魄书生周筱赟的电视节目对质中,儿慈会相关负责人之所以表示将公开该对账单以备公众查阅,想来亦是看重了“每页盖有银行印章”的这一原始单据本身所具有的证明力。但该机构随后的爽约,却着实令人不解,更何况其“公众不易看懂”的理由也说服力欠奉。 数据向社会公开,其所面对的将是一个潜力与专业性均不可低估的非特定群体,关键信息能否如约公开,是机构信用问题,更是接受监督的诚意表示。何况,将银行对账单即时公之于众,与聘请专业机构启动核查程序之间并不矛盾,却可以相互印证。友中不乏专业财会人士,媒体更是可以约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分析,以数据的专业性抗拒公开,显然不是明智的说辞。何况从发现所谓“点错小数点”导致的数十亿账目问题层面观之,公众的细心与专业就要比基金会重金延聘的某些财会专业人士、审计机构要好得多。 究竟是怕公众看不懂,还是担心公众在公开了的对账单中,再寻到些其他不足为外人道的资金往来?这一疑问从拒绝公布银行对账单始,涉事机构便不可能回避得掉。 抛开对儿慈会各种解释与说法的信与不信,原本这起质疑风波,由友@落魄书生周筱赟爆料开始,涉事机构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其积极的姿态或值得肯定。但正如不少专业财会人士所言,匪夷所思的账目错漏之外,更可怕的则是投资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的混乱与形同虚设。 按照与爆料人对质时的回应,这笔被“点错小数点”的“其他与业务活动相关的现金”款项,即便不是48亿也有4.7亿,其用作“银行短期理财”的投资行为,依然有违“超过50万元以上人民币的投资活动,须经出席理事表决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的规定。而且这种违反不是个别现象,已在其内部制度化。该机构《资产管理条例》,将基金会投资行为细分成了常规产品、可选择产品和公益产品等类别,而卷入本轮风波中的这笔“其他与业务活动相关的现金”被视为常规产品,虽动辄数以亿计,审批权却下放到了基金会的秘书处。 是投资还是理财,在文字上较真的实质是审批权限的腾挪。涉事机构强调“银行理财”的说法,除了审批权限的不同,最直接的效果便是可以将数亿元的资金,不计入基金会年报现金流量的投资项目中,而以模糊的“其他”项目代之(吊诡的是,同一“其他”名目,2010年的年报中却仅有40多万元)。“银行短期理财”这个名目为何不直接写入报表,是见不得人,还是对账目公开有潜在的抗拒?公众对“其他项目”这一措辞并不陌生,那些“三公消费”的图表中,亦是“其他”遍地。“其他”作为补充项,却生生承载了数以亿计的、机构大多数资金的流转记录功能,该名目能否消亡,直接决定了账目公开的细致与否。 慈善透明不是花架子,起码不能再是花架子,儿慈会的这场账目疑云折腾到现在,已经不是在考验智商,而是在拷问诚意。诚挚希望中华儿慈会以诚意直面质疑,以公开回应关注,更希望其能对中国慈善的真正透明、慈善形象的重挽与自救,尽些心力。 (原标题:[社论]儿慈会账目疑云,考的不是智商是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