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农夫石嫣:社会不应把理想主义者看成贬义
石嫣坐在刚刚采摘下的蔬菜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核心提示:凤凰5 4青年节特别策划: 怪青年访谈录 之对话石嫣。石嫣博士毕业后即投身农业,被称之为 下乡种菜的女博士 。一名女博士为何选择下乡种地?在城市中长大的石嫣看来,农村又有着怎样的吸引力?投身农业到底是出于内心的渴望,还是一时的猎奇或利益考量?石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毕业,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博士期间创办北京 小毛驴 市民农园,并任名誉园长,被称之为 下乡种菜的女博士 。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发表20余篇有关农村发展的论文,并翻译《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日本的永续农业》、《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慢钱》等。对话主持:周东旭在北京做新农夫2012年4月的一个雨天,石嫣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个小会议室接受凤凰访谈,2009年的4月,她开始探索社区支持农业之路。3年来,石嫣和她的 小毛驴 农场备受关注,她也被媒体称为 乡下种菜的女博士 。 女博士种地 更容易被人解读成为理想而奋斗的案例,但在石嫣看来,这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她更希望人们看到不同的生活选择。而在选择的背后,是她扎实且丰厚的知识背景,与之相关的价值观,以及人生中的一些偶然。这几年,石嫣的学习与工作一直围绕着农业。2006年,生于保定市区的石嫣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读研究生;2008年,获得直博资格的她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家农场 务农 六个月,学习美国 社区支持农业 (简称CSA)的经验;2009年,在导师温铁*的支持下,石嫣在位于北京凤凰岭脚下的 小毛驴 农场开辟20亩地实践CSA项目;她是 小毛驴 市民农园的创始者和主要负责人,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石嫣话不多,语速慢,声音低,只有在谈起与农业有关的内容,才会侃侃而谈,从欧美的 社区支持农业 到日本大地协会,从土地污染到农民组织化,从农业生产到市场营销 。她爱读书,却又不愿做 死 学问,最终选择了 小毛驴 农场,决定在北京做新农夫。石嫣并不认为自己是 地地道道 的农民,而是 新农夫 一批希望重新回到乡村的知识青年。自小从市区长大的石嫣,在硕士之前对农村几乎没什么概念, 与农村接触很少,也没干过农活。很少去农村,估计一年或者几年有机会去一次 。读硕士后,随着调研的增多,每个月可能一两周时间在农村,石嫣体会到在农村的不同感觉, 很多很新鲜的东西,非常有意思。那个时候就开始对乡村产生浓厚兴趣。 石嫣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是一个电话改变了她,一位老师给导师温铁*打电话,恰巧温铁*不在,她接到电话,谈美国社区支持农业的一次学习机会,促其投身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正是到美国明尼苏达州农场的那次学习。 在第五个月左右,就开始考虑回来做些什么,怎么把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与中国一些经验有所结合 。后来,她被称为 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 。在石嫣看来,农村生活比城市生活更为可取,第一,她讨厌每天呆在大楼,挤在狭窄空间,忍受各种汽车尾气, 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种煎熬,在农村倒是一种顺其自然,很正常的生活 。第二,她更为追求一种自由的生活,甚至担心公交车上的不停播放的减肥广告会影响独立思考, 如果把自由作为一种追求的话,城市生活的自由度,远远比不上农场工作状态下的生活 。 我觉得如果有一块地可以耕种,同时又可以读书,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 石嫣羡慕并渴望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 耕读传家 。博士毕业后的石嫣没有找其他工作,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她严格区分事业和工作, 工作可能只是维持生计,但事业有多种方式去实现。我的事业大方向就是社区支持农业和生态农业。 石嫣坦言自己是幸运的,没有在作为谋生的工作与作为理想的事业之间进行痛苦选择。 在还没有面对矛盾的时候就已经跳出矛盾。我博士期间边读书边做农场,当时还处于读书阶段,没有那么大压力,同时又把自己的事业建立起来,所以也没有感觉一定要放弃某一种东西。 但是,现在她却可能面临重新选择,石嫣向凤凰透露,也许会放弃现在的 小毛驴 农场,在社区支持农业方面做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