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财富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直观医疗公司发布了达芬奇微创手术机器人。年,复星医药与达芬奇的中国代理“美中互利”成立合资公司,复星作为控股股东拿到了达芬奇在国内的独家代理。在全球手术机器人的竞争中,达芬奇是横扫竞争对手的存在,外界普遍认为复星这是种下了一棵摇钱树。正在工作的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然而,年复星以6亿元的价格把代理权分别出售给直观复星(上海)直观复星(香港)。这两家都是复星与直观的合营公司,复星各占40%权益。那么问题来了,真是摇钱树的话,复星为什么要卖掉呢?难以聚焦的医药龙头现实的情况是是,虽然手术量连年增长,但机器人的销售一直没什么起色。而通过合资公司展开合作,进展不利又反手让其他合资公司接盘正是复星医药()惯用的战术。自成立以来,复星就以对外投资作为主要发展手段,优点是快速完成了覆盖制药、医疗器械与医疗诊断、医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布局。缺点可以参考达芬奇的故事,有时候直接引进的东西难以理解得特别深刻,容易水土不服。或许正是为了把产品风险降到最低,复星的研发方向以仿制药为主,公司目前个在研品种中只有56个是原研药(占比22.67%)。摘自《复星医药年年报》从年到年的10年间,投资收益一直占公司税前利润的50%以上,年更夸张,去掉投资收益之后干脆是亏损的。投资收益反映参股企业贡献的业绩,复星因此常被看作医药投资基金。摘自《复星医药年年报》需要说明的是,参股企业贡献的业绩并不只反映在“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栏目中。比如“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一般用来统计私募股权,是对外投资的“观察仓”,进展顺利就追加投资,不及预期则果断抛掉;而优先股、永续债之类则常常列示于“其他权益工具”。因此把“投资收益”全部看作来自参股企业是没问题的。参股企业太多导致复星的主业一直不突出。比如到年,公司营收从.29亿增长到.85亿,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扣非)之后的净利润却仅仅从20.93亿增长到22.34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要参股公司国药控股(.HK)由于医改而业绩大幅缩水。复星一直宣称以制药为主业,却被主营医药流通业务的参股企业把业绩拖下了水,这多少有点儿尴尬。说到投资并购,商誉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截止今年一季度,复星已经积累了87亿商誉。这些商誉记载着复星遍布全球的并购之路,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复星的未来。印度,那里有我的商誉实际上,相对于自身资产规模,年以前复星的商誉一直不算高。年仅占总资产的7.94%,净资产的13.75%。这也印证了我们前面对复星发展模式的分析——参股公司不需要并表,自然不会产生商誉。目前,复星42.86%的商誉来自年对印度制药公司GlandPharma(简称GP)74%股权的收购。摘自《复星医药年年报》GP是印度第一家获得美国食药监局(FDA)批准的注射剂药品生产制造企业,其90%的收入来自欧美,尤其是美国市场。控股这家企业让复星获得了低成本的海外生产基地,进入欧美市场也更方便。最近3年,GP增长很快,并于去年在印度上市。以人民币计算,财年(印企财年为每年3月到次年3月)实现收入(Revenue)24.34亿,净利润(Profit)6.79亿。摘自《GlandPharma招股书》单看过往情况,GP的商誉没什么减值压力。但是疫情发生以来美国一直拒绝向印度提供新冠疫苗原材料,如今印度疫情已经彻底失控,GP的经营情况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还不得而知,如果印度疫情进一步恶化,甚至GP发生停产的话,这37亿多商誉要不要减值就值得警惕了。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年复星没有进行新的重大对外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增加了约14亿主要来自对原有参股企业的追加投资和这些企业本身的利润积累。今年一季度长期股权投资金额变化不大,投资收益占税前利润的比例已经降至41.40%,这可能是由于投资活动受到疫情制约,也可能意味着公司发展战略的转变。具体情况还要等今年的财报给出进一步答案。至于最近热度很高的复星与BioNTech合作的mRNA新冠疫苗,公司仅取得了中国境内的销售权而且到现在III期临床还没做完,远远落后于沃森生物()的进度。根据卫健委通报,全国已经累计接种3亿剂次,这款合作疫苗出来之后能有多大空间是个问题。公司一季报也提到,目前这款疫苗的预付款主要来自香港和澳门。结语按照复星的发展战略,高额商誉的积累在所难免。但是背靠复星国际(.HK)这棵大树,公司业绩一直不如晚3年成立的恒瑞医药。如果考虑把恒瑞的影子公司瀚森药业(.HK)也考虑进来的差距就更大了,不能不说企业的发展战略存在问题。复星在研发上追赶恒瑞多年,结果年恒瑞研发投入近50亿,复星只有40亿出头,这就是以投资为主的企业战略造成的差距。好在去年起公司连续有大品种落地,聚焦自身研发开始进入收获期。上个月公司公告称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用于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已经通过生产现场检查,斯鲁利单抗注射液(用于实体瘤和慢性乙肝)也被纳入优先评审。看起来,复星这家投资基金好像真的要“转型”成一家药企。或许,回归主业是经历过疫情洗礼后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