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作者/仲崇玉
思谟医药咨询首席顾问兼总经理,专注于医药行业的系列微咨询项目。
全国带量采购的大戏既已开场,后面的事不难想象,也无需想象:未中标的产品,失去了准入机会,没有业绩,所以没戏;中标的产品,有业绩,但没空间,所以也没戏。文/仲崇玉横竖都是没戏,还想要做点事情,是不是只能在剩下的产品中寻找缝隙了?如果是那样,将来要面对的,恐怕还是同样的局面,早晚而已。那么,面对带量采购,医药代表对于企业,到底还有什么战略价值?或者,医药代表还有多少继续生存的空间?医药行业处在*策转型的风口浪尖上,很多企业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增长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中标的企业需要提升利润,未中标的需要一个断然的决定,在此期间,医药代表的战略价值是什么呢?等一下,医药代表还有战略价值吗?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无非这样几个关键要素:产品线,业绩,预算,利润,管理与销售。企业无论是不是面临集采,产品线都是相对刚性的,短时间内弹性并不大;业绩指标和利润,也是相对刚性的,没有多少弹性;预算也许是弹性的,前提是业绩好,业绩不好,预算也就失去弹性了;而弹性最大的要素,就剩下销售与管理了。我们今天不谈管理,管理与销售这两个因素,其核心还在于销售,因为没有销售也就没有销售管理。这就是说,医药代表仍将是一个医药企业发展的最大变量。有人不同意,反驳说:只要企业产品够好,或者够便宜,就不用销售了,这就是药品集采的方向不是吗?不是。医药行业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快消品(FMCG)方向,而是复杂方向,因为疾病本身就是复杂的。所以长远来看,量价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很多人对医药代表能够带来什么价值,已经没有多少想象力。不断有人在问:医药代表还有前途吗?或者,医药代表还有必要存在吗?我们在这里不想证明什么,证明一个角色的价值,本身就是对这个角色的不公平。可以提个问题:现在的医生比以前更好做吗?或者,现在的医生比以前做得更好吗?恐怕不是的。只要不是,需求依旧在;只要需求还在,工作就在。医生现在拥有的信息多了,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了,眼界开阔了,诊疗手段增加了,可是工作更容易了吗?或者,工作变得更从容吗?如果不是,是什么妨碍着他们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无论我们知道还是不知道,都可以对我们的角色价值做出清晰的界定。怕就怕,明明不知道,却以为知道,这样反而失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行业新阶段,医药代表还能给医生带来什么价值呢?可能谁也不知道,试着从客户的角度来给点思考的线索。第一,从信息补充,到信息处理我们曾经熟悉的价值,是带给医生最前沿的诊疗信息。但是,这个价值可以暂时放下了。传递诊疗信息,这一章也可以翻篇了。现在的医生,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除了诊疗信息,医药代表还能带来什么价值呢?或许,是信息处理能力。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迅速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这是很多医生,甚至很多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都面临的阶段性问题。每个人都忙着看信息,却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也不知道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一直以为,在一个人头脑中增加信息就是学习模式或者教育模式,比这个更难的,是学习如何减少信息,做减法,学会忽略。医生真正需要什么信息呢?这取决于医生的自我认知是什么。医生对自己的认知是怎样的呢?这个自我认知,决定了他如何自如地处理和驾驭唾手可得的各种信息。每个医生都是一个高度冲突的个体。首先,每个医生都有一个“自我”,却有很多“角色”,当然其中一个角色是医生。在工作当中,每个人展露的不是自我,而是角色,这被称为专业或者职业,很正常。其次,可是医生的角色还有两面:一,是神圣的一面,即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二,人性的一面,医院考核的管理主义。医生该如何在这个角色的两面性之间周旋和平衡呢?举个例子,来了一个需要急救的患者,需要马上抢救,可是手续和流程还不完善怎么办?遵从自己神性的一面,还是人性的一面?医院的管理流程,需要等一等;可如果遵从自己神圣的职责,立即施救。这中间的边界,怎么划定呢?从患者的角度,医生必须扮演的是神性的一面;从医院管理的角度,医院规定。两者都很重要,那医生本人怎么办呢?所以这是个冲突。医院已经给出了“明确”措施:在不耽误病情的情况下,医院的规定。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是直接把医生推到了医患关系的风口浪尖。如果说急诊面临的情况还特殊,那么日常治疗中的药物选择呢?一样会面临两难的局面,集采的药物目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