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strong
近年来,PD-1/PD-L1引领了国内创新药研发与商业化的潮流,同时研发竞争也在发生快速变迁。前几年以单抗为主,近年来则以联用和双抗为主(VEGF、CTLA-4、CD73等),与此同时,小分子PD-L1抑制剂也在快速大量涌现。国外有多家药企在研PD-L1小分子抑制剂,如百时美施贵宝、礼来、Incyte、吉利德等等,下图为部分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结构。年开始,关于PD-1/PD-L1的药物化学研究的专利和文章开始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背后是小分子抑制剂研发的如火如荼。国内红日药业和再极医药的PD-L1小分子抑制剂已经处于临床阶段,红日药业的艾姆地芬为中国医科院药物所合作研发,再极医药的MAX-为自主研发。最近的年报季,更多企业披露了在研的PD-L1小分子抑制剂。微芯生物公开了2款PD-L1抑制剂,分别是PD-L1二聚体拮抗剂CS和PD-1/PD-L1拮抗剂CS。歌礼制药公开了2款PD-L1抑制剂,分别为ASC61和ASC63。南京圣和在开发PD-L1小分子抑制剂。东阳光药业在开发PD-L1小分子抑制剂。小分子在肿瘤免疫领域的研发竞争中也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如A2AR抑制剂、TLR抑制剂等。
总结在作用机制方面,小分子有穿透性的优势,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临床效果,也可以探索和PD-1抗体的联用(下图为再极医药专利)。PD-1的价格一再击穿预期,患者支付能力有限、医保控费的强势和过度竞争的格局,都决定了大品种必然要有激烈的价格竞争。小分子有生产成本优势,在降价空间方面有更大的优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